中国人为什么拍不过美国人

date
Aug 21, 2007
slug
movie-discussing
status
Published
tags
电影
诗和远方
summary
这里的“拍”并非“拍马屁”的“拍”,这里的“拍”是“拍电影”-“拍大电影”-“拍大片”。
type
Post
文章是我 2007 年 8 月 21 日的作文,现原文电子化以便保存。(高中生的幼稚和无知跃然纸上。)
正文: 这里的“拍”并非“拍马屁”的“拍”,因为这方面中国人在行,这里的“拍”是“拍电影”-“拍大电影”-“拍大片”。
很多人的第一个想法肯定是:因为中国没美国有钱呗!是的,这是很重要的原因。美国大片动辄几亿美元的投资确实让中国电影人望尘莫及。这还只是用来拍电影的钱,用来营销的钱差不多要和其相当,万一失败,便会血本无归,美国的许多小电影公司都因此破产,对“穷”中国电影人来说当然无胆儿承担。
可咱就只穷在“钱”吗?
中国电影的历史并不比美国的短多少,但人家几乎一开始就走的商业路线。当中国人民还在水深火热中时,华纳,派拉蒙这些电影公司已经名声在外。中国电影的商业化近几年才刚刚起步,行业规则还很不完善,没有像美国电影协会那样的领导、监督的由七大电影公司自发组成的公共组织,比较有名的也只有华谊,英皇这样底子并不厚,经验还不足的投资公司。至今,算得上大手笔的商业片怕不过十几部,而且还打着“进军国际市场”的可笑旗号 - 中国人还没吃饱,就去喂洋人。人家洋人还不乐意呢 - 武侠片,腻了!
想想咱现在的投资和技术,总比得上七八十年代的美国吧。人家那时候拍《星球大战》,拍《超人》,拍《蝙蝠侠》,咱们呢,咱那时候在拍板儿,现在在拍板儿砖。
现在,咱进了 WTO 了,中影公司分账美国大片了,揩起美国人的油来了。在欧洲市场,人家可都是 50% 的利润,在中国呢,顶好的也就百分之十几,可人家还是乐意来 - 有市场啊!这样好的机会中国电影人却没能把握住,只有很少几部电影叫好又叫座,怎么会这样呢 - 因为缺少中国精神!当年,一部《阿甘正传》被赞为美国精神的最好写照,体现了他们的进取精神。现在,我们不也在发愤图强?中国电影人是在努力,可《天下无贼》硬拍成了“小偷抓小偷的故事”,《十面埋伏》里的小妹死来死去最后硬是没死,这些电影顶多算是中国人演的电影,确谈不上“中国电影”这一光荣称号。《千里走单骑》不错,可弄个日本人在里头,总觉得不太对味。中国精神,并不是讲老套的孔孟之道,而是一个民族在这个时代体现的生命力,把中国观众放在第一位,中国精神便不远了。
再下去,就只能怪中国人缺乏想象力了,电影还尚未涉足科幻,魔幻等众多领域,连动画片都拍不过人家。迪士尼多有头脑,《花木兰》多成功;福布斯多有艺术细胞,《泰坦尼克号》成了电影史上最赚的电影;华纳嗅觉多灵敏,英国人刚拍完《哈利波特》第一部,它就买下了整个系列的版权;就连名不见经传的新线,也敢发行《指环王》这样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电影。这样的例子太多。有一部中国三维动画片,叫《魔比斯环》,挺酷,还以为中国人这下扬眉吐气了,可一看主创,一溜儿全是外国人,用某些人的话说是“鬼子技术,中国制造”。咱想象力都哪儿去了,还不是我们让人窝火的教育,你说那些学生能有什么想象力。
看来,我们真的很穷,又将许多恶习带进了电影,当然拍不出中国大片。但只要我们在穷中思变,学习大公司的先进经验,我们便能拍拍胸脯说:“美国大片,咱走着瞧!”
 
💡
This article is licensed under CC BY-NC-SA 4.0. All rights to the work belong to the author. For commercial use, please contact the author for permission. For non-commercial use, please provide attribution to the source.
Author: Dukewill Source: blog.daisea.com

© Dukewill 1989 - 2024